——上海市第四轮民办特色学校建设“教育评价专题”展示活动
11月20日下午,上海市第四轮民办特色学校建设“教育评价专题”展示活动在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进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领导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资深专家戚业国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刘涛博士莅临指导。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兼书记李莉、上海市第四轮民办特色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小组”成员校同仁以及中科·嘉一教育集团学校教师代表出席参加活动。
课堂展示与教学研讨
本次活动首先安排了两节教学研讨课。小学部陈朝辉老师执教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以绘本《小熊搬新家》为导入,巧妙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使用方格纸、小正方形片等工具,通过实际操作探索面积计算公式。小学数学组的老师们还设计了以促进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量规,以增值评价的理念观察学生在关键 事件中的完成水平是否有所提升,借此了解学生的深度学习达成情况,为改进教师的教与学提供证据支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气氛十分活跃。而交流汇报环节的发言不仅体现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还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促进了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
中学部徐洪朵老师执教八年级《中国石拱桥》第二课时。学生从专业术语理解、说明方法辨析到语言准确性体会等方面对《中国石拱桥》文本进行深度研读后,能通过实地探寻嘉定现存的各类石拱桥,搜集整理大量资料,仿写“我来介绍嘉定石拱桥”片段。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为“展示组”和“评价组”,运用评价量规进行自我评估与同伴评价,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以读促写”“以读促评”,以此提升说明文写作技能和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建立文化自信。
授课结束后,全体听课教师们聚集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就各自观察到的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进行分析与讨论,并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为授课教师提供可供借鉴的意见和建议。
主题汇报与专家点评
课程展示结束后,阚佳林主任为本次活动做了题为《做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的主题汇报,分别从“研究背景”“研究愿景”“研究路径”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在教育评价方面所进行的持续探索与目前已获得的相应成果。在汇报中,她强调建立素养导向评价中过程性和科学性的重要性,认为评价不只是数字和等第,更是促进对话与生长的工具。通过构建素养导向的评价路径,借助及时、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指导他们如何改进。此外,她还介绍了持续反馈与学习促进的评价模型,并提出了多方参与、数字化技术在满足评价需求中的作用,并详细阐述了促进学习的评价的具体实施策略,包括“三单”如何支持课堂学习真实发生、如何通过师生评价能力的提升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促进课堂教学实效增强等。在汇报的最后,阚主任真诚邀请同仁们提出宝贵建议,共同推动学校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发展,以实现更有效的教学和学习体验。
戚业国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和指导。他首先充分肯定了桃李园实验学校优秀的办学理念,赞扬了全校师生所展现出的积极、阳光、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发言中,戚教授强调了教育评价的核心地位与多维作用,认为评价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工具,更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基于此,评价应当在“构建学习结构”“作为教学环节”“激励学生发展”和“促进教师发展”四个关键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戚教授还特别肯定了评价在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认为以评价为抓手重构教学组织方式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方向。他提出,评价应当超越传统的知识传授,通过对真实情境的挑战,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推动学生学习能力迁移,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刘涛博士在发言中分享了他的深刻体会。他立足于“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从普通到特殊”“从已知到未知”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通过教育评价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同时也从“主体角度”“过程角度”“素养角度”三个层面分享了自己对于“三真一促”课堂底层框架的理解。刘涛博士提出,教育评价应当帮助学生理解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积累,从依赖直观观察到使用常规工具,再到形成理性思维的过程。他建议,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生活中的实际形状,让学生发现平常不注意但能产生实际问题的现象,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本次展示活动的圆满结束,学校在教育评价领域的实践和探索得到了积极的反馈和肯定。我们将继续秉承创新精神,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加开放、互动、多元化的评价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展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期待桃李园实验学校在教育的道路上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贡献力量。